入秋了

入秋了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lalalalala........

靜下來
放空一下
沒有什麼想做
也沒有什麼不想做
想做的事情開始跳出黎
繼續放空
lalalalalala
身體在左右擺動
今天早回家可以好好放空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找老師談了一個小時,將這段時間以來的事情、眼淚都通通盡訴。

家庭、生活、情感、工作,這些種種都還在轉變和適應。

「忙,就一定忙架啦。但有野都可以搵我地講。」

是的,人愈大,忙其實一定忙的。
忙工作、忙生活、忙家庭、忙...
不是忙東,就是忙西,在這東東西西之間,我們仍然留有選擇的空間。
有時間共聚,不是因為空閒,而是因為重要。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23.11.2016.是朝心程

是呀是呀,最近十分忙碌。
是呀是呀,近半年都好像十分忙碌。
忙著碌來碌來,輾轉反側...

最近自己愈來愈不懂得說話,愈來愈容易在情境中抽離,愈來愈容易在一群人中也墮入自己的思緒中。
弊了!

弊在忙碌,弊在想找人但怕東怕西,弊在我又會拉返自己起身。
好啦,最尾呢下其實都唔係弊,係好野黎既。

--------------------------------------------------------------------

孤獨的感覺,好像比較容易與凍連上關係。

天氣轉冷的時候,總是起床時會忽然覺得手腳冰冷,
又會覺得想繼續躲在床上,起碼有一點包圍,有一點覆蓋。
於是會瑟縮一團,自己抱著自己,
手腳仍是冰凍的,然後手腳的冷與身體的暖形成對比,冷和暖的接觸,都是自己。

--------------------------------------------------------------------

人大了,事多了,願意花在「無聊」的時間少了。
然後發覺,與朋友交談,共聚的時間少了。

是的,「無聊」可以是無「聊」,沒有說話但共享平靜。
是的,「無聊」可以是「無」聊,花時間在空白上,讓空白填滿我們。
是的,「無聊」可以是「無」「聊」,無聊,也無所不聊。

十二月請大家留D時間,俾我搵下大家,
包括努力寫文就黎畢業個位,
包括返緊新工忙住唔同野個位,
包括相對上好似幾得閒但間中返下大陸個位。

不為什麼,只為「無聊」


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手汗(一)

我從小就很容易有手汗,非一般的手汗。

小時候不論功課還是考試,手汗對我的影響很大。每次寫字時,一定會墊一張紙巾在掌沿與手腕之下,並隨時間長短和汗量增減紙巾和替換。在寫字的時候,手和紙巾,紙巾和紙張或桌面總有磨擦,紙巾的纖維會因為沾濕和磨擦而捲起並產生碎屑,於是,有些時候我會把紙巾攤開,有時我會把它反轉對摺,好讓這些碎屑能夠包在紙巾之中不影響我書寫,也好讓這張紙巾能夠更加耐用。

別人緊張時是手心冒汗,而我?

還記得有一次,當時是小學階段,在家中把玩一支多色原子筆時把筆桿拆開後竟然無法還原!當時零用錢有限,父親又十分節儉,一支多色原子筆絕不是輕易帶過的文具。我坐在床頭,對著面前的書桌,手上拿著筆一直重試、重試、再重試。我已經無法憶起自己試了多少次,無法想起自己能否在上學前成功修復,也記不起自己留了多少手汗,弄不清弄濕了幾多床單或衣衫;只記得雙手拿著筆冒著煙,那熱氣上騰的畫面。

小時候手汗其實令我十分困擾,也令我在與人交往時有時避忌,直至近年才開始對手汗多了一份理解和明白。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專心

專心是一種能力
有些人能夠在嘈雜的環境下專注自己眼前的事情
有些人能夠在眾多困難之中先專注眼前的一項
有些人能夠全情投入直至完成任務

專心是一種態度
專注於一件事情時整個人都在這件事上,
視、聽、觸、味、嗅和心都變得敏銳,
腦海中只剩下這件事相關的訊息,心無旁騖。

專心是一種練習
做一件事時,專注在一件事上,先完成一件,再去下一件。
簡單至日常生活的瑣事,大至一份工作、一個決定。



延伸閱讀:孩子天生很專注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合上眼睛

合上眼睛試在無障礙地磚走一段
整個人都變得敏感
周遭的聲音無限地放大
後面有人急步走近
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阻礙她
張眼 才想起路很長很闊 清晨時份人少得很

再合上眼 走一段路
很想依照腳下的條紋前行
一隻腳踏在上面總覺得自己會捉不住
兩隻腳踏上去又變得走窄橋似的 又回到單腳
走著走著 還是離開了軌道 眼睛又不自覺張開

再次合上眼 繼續向前走
我知道前面有一個轉角
走呀走 走呀走 感覺走了很遠
心中又開始疑惑是不是要轉彎了 還有多久
張開眼 才發現自己只在半途

深深地吸一口氣 又再合上眼
我想繼續向前行
輕輕按照彎角轉向 再走兩步
腳已經離開了地磚

合上了眼睛 人好像變得格外敏感
合上了眼睛 就好像要重新學習走路
合上了眼睛 就好像失去了距離 迷失了方向
一步 又一步 重新 感受 探索
一步 每一步 走穩每一步


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生命的重量(二)

看了一齣舞台劇,故事介紹是這樣的:

「一場超現實時空下的生死之戀
 遊走於多重世界 只為追尋永生摯愛」

我們相聚,交談、對望、相擁
我們分享,歡笑、悲傷、感動。
每一次真實的接觸,
每一次真實的接觸,
都讓我們更加貼近生活。

現在回想起來,有一年時間我是特別實在的。
白天上班、晚上上課,要陪同父親覆診,有一班好同事,能經常與朋友聚會。

環環相扣,環環緊扣,並非完美,但卻十分踏實。

生活為我們帶來擔子,
擔子為我們帶來肩膀,
這些重量讓我們更加踏實。

失去了身體,只剩下一個困在玻璃瓶中的腦袋,
劇中的主角靈魂飄流,在不同的時空,
失去身體的同時,失去的更是生命的重量,
每一次相聚,每一次接觸,每一次交流,每一次觸動。

看劇的時候,我不禁摸一摸自己的手指,真切地感覺一下,
嗯,還在。
然後再想一下,
幸好,你們還在。


生命的重量(一)

看了一齣舞台劇,故事介紹是這樣的:

「一場超現實時空下的生死之戀
 遊走於多重世界 只為追尋永生摯愛」

有過這樣的經驗嗎?迷迷糊糊,熟悉的場景和人物,錯落的時空,半夢半醒。
曾經無數次這樣的經歷,然後醒來。醒來過後家中只剩自己一個(才發現)。
記憶與夢境互相糾纏,像海浪沖上沙灘,水與沙混在一起,
當浪退去的時候,分不清哪些是沙灘的,哪些是大海的。

劇中的穿梭令我回想起這些說不上可怕,但十分失實的經驗,
你能想像一個人失去現實感是怎樣的嗎?

劇中的男主角飄流在不同的時空中,
這邊是研究所,那邊是股票行,
剛與戀人在餐廳相遇,又在酒吧初見,
才享受過戀人沖泡的咖啡,又在煮咖啡;
帶戀人到沙灘,沒有沙灘,沙灘上的不是戀人……
記憶愈來愈不真實,
面前的人愈來愈不實在,
甚至,聽見…股票行的白老鼠
……你剛才說什麼?……
我說研究所……




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

伴侶

昨天聽一位準備結婚朋友的分享,他有許多的擔憂,擔心嫁了就一世,擔心自己逼得對方太緊,擔心彼此無法溝通

從拍拖到結婚,其中一個關卡是看見對方的不足,看到自己的不滿,然後如何過渡。最初拍拖的時候,他的好總是蓋過他的不好,自己的不滿,又總是被濃情所融化。當日子漸久,甚至踏入婚姻時,這些不足就成為每日生活的一部份。如果繼續注視不足,繼續不滿,很容易就由包容變成忍受,又從忍受變成麻木,麻木演變心入侵了溝通,關係就很容易出現裂痕。

伴侶關係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性,你眼中的不足或許是別人眼中的優點,而在相處之中,這些特性更不是一成不變,而是走位和互補。他不愛整潔,你為他打點生活細節,你害怕骯髒,他負責除蟲洗廁所。這些走位和補位,有時是自然而然的,也有時需要二人的溝通和表達。

我們有時害怕破壞關係,所以放棄表達和溝通,將不滿埋於心底,然而關係並不只是一個互相愛錫的過程,還是一個互頂和互包的過程。就像舞蹈,就像藝術,二人的每一步都在構成整段舞、整幅畫,即興的舞者,實時的沙畫家。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最好的決定(上)




書架上有一本小時候買下的書《浪花在微小》,當中有一篇故事叫〈最好的安排〉,雖然我沒有信仰,但是我也常常想起這個故事。故事是這樣的:

2016年7月16日 星期六

聽自己內在的聲音

「直覺和理性的聲音不同,卻同時運作。差異在於,理智會大聲喊『你應該去做』,而直覺會悄悄告訴你『你能做什麼』,這時候請你傾聽『你能做什麼』,那才是最能形塑你的角色的聲音。」(Steven Spielberg(史蒂芬•史匹柏),電影導演—哈佛大學)
(source: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7179)

有時我們會有很多想法,我們不知道哪個想法才是正確,如果去到這個時候,不妨讓自己做幾下深呼吸?

當人做幾下深呼吸,整個人開始平靜下來,就會開始聽到不同的聲音,其中有一把或多於一把是內心的聲音。但是我們怎樣分辨哪一把是內心的聲音?上面是其中一個方法:「I should」VS「I can」。

試做幾個練習?

關於健康:「我應該做運動。」 「我可以早一點睡覺。」
關於未來:「我應該作好準備。」 「我可以放開自己去嘗試。」
關於與人相處:「我應該討人喜歡。」 「我可以坦誠地與人相處。」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其獨特的聲音,當人願意聆聽,放慢自己的急燥,用心去聆聽時,就會聽到理性以外,來自內心的回應。


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

活出來的生活

我們可以想未來、可以想過去,但當下的生活是活出來的。

我是一個想很多的人,想想自己做了的決定、想想自己決定如何影響將來、想想未知、想想許多不知道是否會發生的事情。

「每日三省吾身」,是的,如果每日只是做幾番反省的確不錯,但是如果每件事都做幾次反省,而且反覆反省,第一次是整理、第二次是反省、第三次反省自己的反省,再之後的就是自相矛盾、猶豫和迷失。

過多的思慮,帶來的是少行動。精神全都花在想想上,自然沒有方向、沒有動力去做。然而,生活是活出來的。有規律的生活是因為每天有條理地生活,定時清潔、煮食、收拾、工作、運動、休息;有意義的生活是因為開放自己,接觸不同的人和事、堅持地做自己喜愛的事情、投放精神和時間、全情投入。

我們可以想,我們想未來、想過去,想想未來為我們帶來的動力,想想過去經歷帶來的成長。然後,我們會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可以怎樣活,要朝著什麼方向前行。


2016年7月13日 星期三

無法教授的(續):學習與成長

在學校我們學習,但是卻不代表我們成長。
從學習中增加到的是知識,而成長之中獲得的是智慧。

網上小故事: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孔子問明了情況,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裡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借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准了他的假。

顏回臨行前,去跟孔子告別。孔子要他辦完事即返回,並囑咐他兩句話:「千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

顏回應聲「記住了」,便動身往家走。
路上,突然風起雲湧,雷鳴電閃,眼看要下大雨。顏回鑽進路邊一棵大樹的空樹幹裡,想避避雨。

他猛然記起孔子「千年古樹莫存身」的話,心想,師徒一場,再聽他一次話吧,又從空樹幹中走了出來。他剛離開不遠,一個炸雷,把那棵古樹劈個粉碎。顏回大吃一驚:老師的第一句話應驗啦!難道我還會殺人嗎?

顏回趕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驚動家人,就用隨身佩帶的寶劍,撥開了妻子住室的門栓。顏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南頭睡個人,北頭睡個人!

他怒從心頭起,舉劍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話「殺人不明勿動手」。他點燈一看,床上一頭睡的是妻子,一頭睡的是妹妹。

天明,顏回又返了回去,見了孔子便跪下說:「老師,您那兩句話,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個人哪!您事前怎麼會知道要發生的事呢?」

孔子把顏回扶起來說:「昨天天氣燥熱,估計會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樹莫存身』。你又是帶著氣走的,身上還佩帶著寶劍,因而我告誡你『殺人不明勿動手』。」

顏回打躬說:「老師料事如神,學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開導顏回說:「我知道你請假回家是假的,實則以為我老糊塗了,不願再跟我學習。你想想:我說三八二十三是對的,你輸了,不過輸個冠;我若說三八二十四是對的,他輸了, 那可是一條人命啊!你說冠重要還是人命重要?」

顏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說:「老師重大義而輕小是小非,學生還以為老師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學生慚愧萬分!」

從這以後,孔子無論去到哪裡,顏回再沒離開過他。

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Time時間

現在時間的工具多了,我們卻常常忘了時間。

還記得小時候,那時我們沒有手提電話,於是每次約會都會提早出門,特別是去一些未去過,要乘坐交通工具的地點,預早半小時到達也是等閒之事。這個習慣也許源自父親,老一輩的人沒有手提電話,甚至連手錶也是貴重物件。因此他們往往會預早很多去一個地點,就像是坐火車返鄉,往往預早兩個小時。而事實上,那個時代的人為了守時,絕對不介意等待。

我們現在多了手錶和手機,但是我們卻誤了時間。有的人會把自己手錶的時間調快十五分鐘,為的是叫自己預早準備,預早出門,但又常常拖到實際時間的最後一秒。有的人因為手提電話的方便,自己遲到也毫不內疚,認為遲了就致電告知對方,這已經叫做有交帶。更有甚者將遲到當成慣例,你遲我也遲,預約的時間只是空口白話,原定中午相見,碰面時經已黃昏。時間,彷彿失去了它的時間。

最近天氣反覆,經常忽然下雨,因此出門的時間比較難安排。雖然我乘搭最不受天氣影響的交通工具,但是往來地鐵時總要在經過露天的道路。因此有時雖然能夠準時,但是走在路上時卻是最大雨的時候,濕了半身。看著窗外的大雨,我心中忽然有個問號,如果是父親那一代,他們會怎樣做呢?

「出門觀天色」。他們會在需要出門的前一天把東西收拾好,如果知道會下雨,就更加作好準備。在需要出門的時間之前,如果看見天氣稍為改善,可能就會把握時機,立即出門,運氣好的甚至能躲過大雨,乾爽地到達目的地。

現代生活多姿多彩,通訊科技又發達,我們往往捉緊時間去做最多的事情。但是怎樣運用時間,做了些什麼,有時連人自己也不太清楚。如果,香港人願意花一點時間,試下回顧一下生活、提早一點出門、喘息一下,或者香港會更加美好。




2016年7月9日 星期六

「你feel唔feel到我好開心?」── 續「愛」

繼愛與不愛之後,發現女孩子較常用的說話模式真的很特別,又再明白多一點為什麼這麼多男人都在言語或表達上被考起。也比較明白為什麼很多助人專業都是女性為主。

「你feel唔feel到我好開心?」
「feel到,feel到」錯!

「你feel唔feel到我好開心?」
「你真係好開心喎!」正確。

「你feel唔feel到我好開心?」
「你隻眼都係度笑緊啦!」正確。

「你feel唔feel到我好開心?」
「feel唔到喎」唔...可能正確,可能錯。

*正確全部需要備註:對方收貨。

其實,問題真的是問題嗎?「你feel唔feel到我好開心?」嗯,這是問句,有問號,有是與否,但是標準答案卻絕不是回答是或否。「feel到」、「feel唔到」都不足以回答這句,因為需要的不是回答(理性),而是回應(情感)。

回答是需要一個答案,而回應則是需要一個合適的反應。當有人問「你feel唔feel到我好開心?」,你只要給予一個反應,讓他能夠繼續表達,或者讓他覺得自己表達了,表達夠,而你也接收到,他就已經收貨,而這個反應可以是表達「好奇」、表達「明白」,甚至是「不明白,不覺得,但我想聽」。如果你在此刻能夠將他心中「開心」底下的感受更進一步地點出來,讓他又更進一步講下去(講只是其中一種表達方式),他會更加覺得你真是一個很好的傾訴對象。

這種問題不是理性問題,而是情感交流的一種互動。所以當人用理性去理解和消化時,往往會覺得難以消化和理解。就像用一個下圍棋的電腦去畫畫,往往都是事倍功半(呃,事實上能畫出畫已經很不錯,即使只是火柴人)。

P.S. 女性較常出現,但男女都會有這種交流和表達的需要,而事實上,很多人都對這種交流有眾多錯誤的解讀和演繹,日後有機會再談。

同類問題包括:
「我好唔開心啊?」
「你明唔明啊?」
「你愛唔愛我?」
「其實我係咪好差?」
「我靚唔靚啊?」
「我今日有咩唔同啊?」

2016年6月22日 星期三

人生的道路上沒有輸贏。

你知道柔道第一樣學的是什麼嗎?

入好的學前班,好的幼稚園,好的小學,好的中學,好的大學,好的工作,好的伴侶,好的子女,好的退休生活,好的死亡。多麼美好呀生活啊?美好得可能你不會知道自己到底過了些什麼。

每個人都感受過美好的感覺,最常聽到的是輕飄飄,輕鬆愉快的感覺。曾經我們都經歷過這種輕飄飄的感覺。但是當人愈大,好像愈難找回這種輕飄飄的感覺,生活中太多不同的壓力,工作、生活、人際關係等等。於是人用不同的方法找回這種感覺,去旅行、做spa、避靜,飲酒、吸毒、性。

每個人都感受過美好的感覺,而事實上,美好的感覺不止一種。有些美好不是由輕飄飄開始的。還記得自己上次盡情運動嗎?還記得上次為了親愛的通宵達旦嗎?記得自己盡情投入每一分每一秒,去完成不可能的挑戰嗎?見過父母看着小朋友搗蛋後的笑臉嗎?這些美好百感交雜,有辛苦,有甜蜜,有刺激,有溫暖,無論說幾多,還有更多。愛上運動的,愈辛苦,愈痛快;愛上另一半時,肉體愈疲倦,內心愈精神;愛上挑戰的,愈困難,愈刺激;愛上子女的,愈重,愈重要。

是什麼讓人繼續前行?不是價值三萬六的學前班,不是名牌的國際學校,更不是填滿時間表的興趣班。而是父母對我們的支持和鼓勵,是父母對我們的不計較和付出,是父母教會我們學會跌倒,然後在跌倒後重新站起來繼續前行,是他們讓我們明白到,我們的價值並不建基於物質,是他們讓我們知道,無論我們成功失敗,家一直都在,他們一直都愛著我們。

你知道柔道第一樣學的是什麼嗎?不是如何摔倒別人,如何戰勝別人,而是如何跌倒,如何跌得不那麼傷。
如果父母真的想讓子女在人生的路途上走遠,那就讓他好好學習如何迎接人生必經的跌倒,因為學懂了跌,學懂如何站起來,如何在艱辛之下堅持,如何不屈不撓,人生的路才能走遠。















「有你在,我會更勇敢前行。」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無法教授的



給小孩

合唱:林宥嘉
作詞:施人誠/John Lee
作曲:施人誠/John Lee
編曲:黃雨勳
製作人:王治平、馬毓芬

也許會是護士 潔白而溫暖
也許是哲學家 啟迪黑暗
每張小小臉龐 我們都該仰望
每一個小孩都是一道光

給小孩作夢的床 給小孩遠眺的窗
看他們會帶我們 到多美地方
給小孩遠揚的帆 給小孩勇氣的槳
這世界一定會變得 更明亮

也許有好歌聲 撫慰了憂傷
也許在實驗室 找到答案
每雙小小手掌 都該放進希望
每一個小孩都是小太陽 (希望的太陽)

給小孩作夢的床 給小孩遠眺的窗
看他們會帶我們 到多美地方
給小孩遠揚的帆 給小孩勇氣的槳
這世界一定會變得 更明亮

給小孩擁抱和糖 給小孩吻和柔軟
等他們變成大人 不覺得缺憾
給小孩燈和信仰 給小孩美和真相
這世界一定會變得 更簡單

給小孩一些高山 給小孩幾片海洋
讓他們受一點傷 而謙卑勇敢 (學謙卑勇敢)
給小孩愛和分享 給小孩家和翅膀
就算很平凡但至少 很善良
這世界一定會變得 更天堂


現在這一代的學習很忙碌,中英數常以外,還有不同的語言、樂器、運動、興趣等班組,還有一些紀律訓練、領袖訓練、社交小組、個人成長等等數之不盡的活動。然而,你們有沒有想過有些什麼是學校或班組無法教授的?

在這些班組中可以教小朋友朗讀,但是不能教小朋友勇敢;可以教小朋友做listening的技巧,但卻教不了用心聆聽;可以教小朋友中文,但卻教不了修養。這不是因為班組沒有用處,而是班組上一堂、四堂、十二堂,不論再怎樣上都蓋不過一年、兩年、十二年的親身經驗。

在努力工作,努力提供資源時,我會想問一句:你們是怎樣走過來的?
是因為教科書第二冊第十三頁教導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嗎?還是那位循循善誘的老師?
是因為那杯名貴的雪榚而充滿動力嗎?還是與父母兄弟姊妹幾位一同分享的那份感覺?
是因為無數的興趣班而對事物感興趣嗎?還是因為曾經歷過辛苦,所以更加珍惜和把握每一份機會?

如果你們是想種一盆蘭花,的而且確需要提供最適當的水、足夠的陽光、細心的修剪,然後你會得到一盆很美麗,十分適合觀賞用的蘭花,觀賞和炫耀適用。
然而如果你是想種一棵竹樹,既可以成材,又可以有竹筍;又如果你是想種一棵木棉,既堅挺不屈,又有木棉和棉花;又或者如果你是想種一棵大榕樹,無懼風雨,既能為雀鳥作家園,又能讓後人乘涼;那麼你就要考慮一下到底要提供一個怎樣的環境給幼苗了。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心之所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
每個人的心都有自己的習慣。

曾經
在平靜時,心是傭懶的,
在興奮時,心是躍動的,
在矛盾時,心是搖晃的,
在掙扎時,心是顫抖的。
不論是傭懶、躍動、搖晃還是顫抖,心都在一個小小的圓圈之中,
躺著睡覺,前後走走跳跳,低頭搖擺不定,埋頭抱膝啜泣。
心就這樣留在小圓圈中,或探望外界,更多時間低頭凝視自己。
心望不見、聽不清、摸不到圓圈外的世界,
心只能用圓圈內的去想像、猜想外面的世界,然後事倍功半,
心很難與其他心建立關係。

直至有一日,心微微抬頭,看見、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和美麗,
然後很自然地抬起頭、張開手、整個上半身前傾,向外探出,
眼睛張大、放遠,腳隨著心邁步,跳動,
轉眼間,心去到草地,去到海邊,去到山峰,去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

心找到了方向


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要求

每個人都對自己有要求,當遇上覺得自己未能做到時,難免感到失望。

日前幫忙拍攝一段短片,本來已經預早準備,把稿子一再修改,希望能夠做好,把一些難以言傳的概念透過片段傳遞下去。但是最後卻未能在事前與飾演另一位角色的對稿及商量,就連當天早上提早到達也因為種種原因而未能預演,最後到拍攝時才臨急抱佛腳。

在聽見負責老師讓我們先更換服裝,和問我們準備狀況的時候,先已經心虛了一下。去到真正拍攝的時候,開始時還以為可以兩句兩句的拍攝,於是還能抱着相當輕鬆的心態彩排,結果到真正拍攝時,一鏡直落,然後再去拍攝另一個鏡頭用作剪接,心裡頓時緊張、慌亂起來。

擔心是否能夠表達到原定的幾項原則,擔心兩個鏡頭之間是否能夠順利接駁,擔心有沒有重點遺漏等等。於是,心一直在這些種種思慮中漂蕩,戰戰兢兢地完成拍攝。

事後回想,其實心中一直不放心,最基本的是沒有明白到攝影師、剪接師、老師、職員的角色,一直在擔心由他們所負責的事,卻忘記了投入自己的角色。其實,我不是緊張,是在意別人會不會因為我的表現而多花功夫,甚至無法完成原有目標。

事後其實一直都在回想,有些是因為過程的不足,有些是因為自己沒有想過把劇本背好,有的是失望,不論是自己對自己,還是覺得令別人失望。

這種失望再深一點,是怎麼別人覺得很普通,很正常的事,自己往往會忽略或遺漏。而當看到別人的反應時,人便開始緊張,甚至開始自責,責怪自己沒有做好本份。

然而,本份是什麼?是從何而來的?我到底知道自己要做些什麼嗎?我自己又想做些什麼?

每個人都是成人,每個人都是小孩,在我們熟悉的領域,我們可以擔任指導、照顧和帶領的角色,發揮好自己的能力和力量。然而,我們也是小孩,在一些相對陌生的地方,不熟悉的事情,我們就像小孩一樣,要有嘗試的空間和機會,從中摸索和成長。但是,我們有時太習慣地將世俗的要求,不經思考就放在自己身上,這些要求可能來自父母、老師、朋友,甚至媒體,最後,我們自己規限了自己,叫一個小朋友裝做大人,去用大人的模樣做事。這樣的要求可以帶來壓力(動力),也可以教人不試而懼。

所以,做每一件事前,不妨思考清楚自己的身份、角色、定位,考慮自己的能力和經驗,目標和追求,最後才去為自己訂立一個合理的要求。

我們既是大人,也是小孩,可以回歸小孩,也可以成為大人。


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

Real learning

How long has it been since you learned a new thing last time? What was it? A new exercise? A new language? A new instrument?

In fact, when we grew up, we have been forgetting how to learn. Does it sound strange? We work, we play, we talk, we think, we are learning every day. However, we just enhance our learned skills and make only minor changes or even no changes in this daily process. Therefore, we are using what we have learnt, our strengths, instead of learning new things, the real learning.

There is a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enhancing our learned skills and real learning. First of all is the openness. When we learn a new thing, we open up ourselves to receive new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We do not need any judgment because we are learning a brand new thing. However, when we sharpen our learned skills, we usually use our learned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to judge, to comment and to set limit towards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refore, the attitude makes the first difference.

Secondly, the feelings of real learning are totally different with the feelings of enhancing learned skills. For what has been learnt, further learning is boring. There is the hardship in the enhancing process when you have already learnt the basics. Some people give up and some people procrastinate in this process. They are not motivated. However, when it is real learning, we find what we are learning is interesting, fresh and funny. We take the difficulties as challenges and feel excited. We enjoy the process and find happiness, just like a baby who is curious about the world.

Thirdly and finally, because of the attitude and the motivation of learning, real learning is rewarding. Different with other learning, real learning is developing the aspect which is your weakness or limitation. Therefore, it is a huge change for your life. The rewards are in multiple aspects. You might learn new things, meet new friends and have a new living style. It brings you a new perspective to view the familiar world. It brings you into new worlds. It refreshes you.


Many people think that they are too old to learn new things. They say that they cannot remember new knowledge. However, I do not agree with them. It is somehow an issue related to the mental status rather than the physical condition. When you are mentally fit and ready for real learning, you can learn anytime and anywhere. So, are you ready?

Image from: http://www.lotc.org.uk/wp-content/uploads/2013/08/Learning-Tree-Colour-high-res.jpg

2016年5月6日 星期五

學習

教小女孩數學,然後發現她對某些概念的理解較弱,因此把步驟及拆細再拆細,希望能夠成功教導。

在教導的過程中有個問題,到底我是不是應該把步驟拆細再拆細?
理論上,具體的事物較容易明白和學習,當每一個步驟都得以分拆,解構再重組,應該會較容易明白。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最常遇到的問題是欠缺耐性。

分拆,解構和重組是需要運用到不同的能力,需要對事物的觀察和理解,消化,然後才能找到可以分拆的部份。當我們成功分拆後,還要解構,理解事物為什麼可以這樣轉化和組合,明白箇中原理。最後,才能憑著已經理解和消化的內容,重新組合,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耐性、專注和智慧,還有明白這個過程的作用。

有許多人都會覺得,只要你能夠應用,運用在生活中,其實你無需去明白當中的原理。不論是學術上的知識,還是生活中的智慧。

而事實上,不把事情仔細分拆,其實也有其傳播知識的途徑,就是運用比喻,引伸。兩者的分別有點像因果蘊含與關聯感應的模式,兩種都能夠傳播知識,但是各有優缺。

上面所提到的拆細就是因果蘊含,透過明白事物的因果,從而理解事物的變化。因此也屬於運用意識和理性去分析事物。好處是可以十分仔細和有步驟,理論上可以有系統地統一規範,缺點則是較花功夫和時間。

網上這篇文章解釋得很好:「關聯式的思考,大約包括直覺、類比論證與想像等等。」,因此對於事物的理解,有部份能夠更接近事物的本質。同一位老師教授,每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都是源於事物的本質。因此這種知識傳授方法雖然難以出現一致的認識,但是卻源自事物的本質,因此重點不是在於老師教授的知識,而是老師如何引導學生去接觸知識本身。另一方面,由於難以系統化和用文字紀錄,因此知識的傳承有機會出現斷層。事實上,由於教育制度的改革,現代人去理解關聯感應其實更因困難,因為重視系統(填鴨式?)無疑就是拒絕直覺、類比和想像,因此我們現代去學習中國的傳統人智慧,往往會覺得難以理解,甚至有所懷疑。

因果蘊含需要耐性,關聯感應需要悟性,因此正如文章末段所指,兩種思考方式各有所長,因此在引導學生學習的時候,其實如果能兩邊並用就最好不過。然後,這是對作為老師的一種考驗是矣。


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

媽媽

在路上看到一個小朋友,跑跑跳跳,很輕鬆愉快地探索世界的趣味,可能只是一個欄杆,可能只是一格路磚。在小朋友的眼中,世界很有趣。

他跑跑跳跳,走前倒後,待媽媽走到身邊時,頭也不抬就伸出左手去拖從後而來的媽媽。手與手之間有點空隙,但很快就拖上。

在這個時候,忽然想起小時候「拖錯隔離」的糗事。走在每天必經的一條長樓梯,總喜歡現梯級上玩耍嬉戲。跳兩級,跳三級,又走幾級。好!完成一段。隨手一拖,哎呀,拖錯姐姐添。我媽媽呢?回頭一望,就在不遠處。

看著看著這個畫面,忽然想起一句說話:有妳在,我會更勇敢前行,因為我知道,回頭仍能拖著妳。


機械人的情感(一)

你知道嗎?情感興生俱來,但是情感的表達卻受後天學習影響。
對於我來講,學習情感其實有點像一個機械人去談情,去表達自己的感受那麼艱難。

情感的字眼就像流水般流過,當你想用的時候,卻捉不住一點半點。
是開心?不開心?好似都不是,那是什麼?
最常感受到的感覺就是不知道,不知道怎樣形容,怎樣表達。
於是我只能訴說我的想法,因為想法是整個過程中清晰可見的。

然而,當想法走得很快,情感卻好似沒有痕跡,人就開始迷失。

迷失在機械人要談論自己情感的詭異中,
迷失在茫無頭緒的情感語言中,
迷失在沒有方向的世界,
迷失了自我。

然後,愈用力,愈迷失,
繼續堅持,繼續用力,卻只走往更加僵化的機械語言中。


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

女。朋友

想得很遠,其實,我一直都想得很遠。

很容易想到「過人世」,很容易想到日後相處,很容易想到許多許多的困難。於是,就自自然然就於伴侶有很多想法和要求。

我有見過伴侶的生活嗎?沒有。
我有見過夫婦相處嗎?好像也沒有,直至去年跟兄嫂生活。
但是在我心目中就有許多對伴侶和夫妻的想像,不知道從何而來,為何而立。

在尋找伴侶時,每每都會將對象與心目中的想像相對照,然後變得抽離,然後變得迷茫。

最近總會有個疑問,為什麼我對朋友和對伴侶的要求那麼不同?
為什麼我可以欣賞朋友的好,卻會聚焦於伴侶的不足?

嗯,在很久以前(其實也不是很久),我也常常專注於朋友的不足,學習欣賞是最近一段時間的功課。伴侶也是同樣,特別是,當你能夠明白,她最先不是你的妻子,女朋友,而是你的朋友,她自己,或者更容易明會和體諒。

就好像,我們不是天生是學生,不是天生是老師,不是天生是社工,不是天生是別人的男朋友和丈夫。我們天生是一個人,然後從一個人的根本,去學習成為子女、學生、朋友、男女朋友、員工、妻子/丈夫、父母、長輩。

所以一個學生還未懂得學習,
一個朋友還未懂得相處,
一個男女朋友還未懂得遷就,
一個妻子/丈夫還未懂得照顧,
一個父母還未懂得管教和放手,
一個長輩還未懂得退下來,何足為奇?

一個人,成為一個人。


所以,夫妻相敬如賓,或者講的不是禮數,而是態度,接納對方是一個人,也願意陪伴這一個人的態度。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連繫

「每個人其實都是一顆獨立的鑽石,有不同的切面。
 如果你能夠找到你切面最大的地方,跟另一顆鑽石是相呼輝映的,
 那就是對的鑽石,對的人。」

「對你的生活來講,在當下你覺得什麼東西對你是最重要的,
 然後你找到一個呼應的人,那就是對的人。」

「可是別忘了這個人是不斷的發展的,人不斷的成長,
 現在對的不表示未來對。
 所以在維繫上面,就是一個很難的功課,
 很多人可以開始,很多人很難維繫。」

有某些連繫是我自己比較喜歡和擅長的,例如某種深入的交流。
因此我很容易便能夠因應別人的反應去進入這種交流。
如果這是我其中一面,那我的其他面是什麼?
我這面又能與其他人有多大的接觸?
我還需要的,又是什麼?


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愛(小結)

寫了好幾篇,終於來到小結,寫的過程一直都帶動自己在反思,在寫的過程反思,也在生活反思。於是由最初的男女之愛寫到如何愛人,從如何愛人寫到愛情,最後一篇,就從愛情寫回自身。


2016年4月10日 星期日

愛(四)-愛與愛情

其實愛這個題目真的很難,但是人總喜歡問這個問題,那就只好再談了。

「佢俾唔到我要既愛情我。」
「我同佢之間,已經冇左愛情,只有感情。」

愛是什麼?愛情又是什麼?兩者有分別嗎?兩者有共通之處嗎?

2016年4月9日 星期六

愛(三)

其實愛這個題目真的很難,但是人總喜歡問這個問題,那就只好再談了。

愛是什麼?愛是一種感覺嗎?

「你仲愛唔愛佢?愛咁你就忍下啦。」
「雖然佢打我,雖然佢有唔止我一個,雖然... ...,但係我太愛佢喇,我離唔開佢呀。」
「我咁辛苦做野,俾錢你去學琴、學畫、遊學,你知唔知我有幾愛你啊?我為你做左咁多野,你竟然同我講你想揸巴士?」

很多時候,我們只是借「愛」之名。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愛(二)

其實愛這個題目真的很難,但是人總喜歡問這個問題,那就只好再談了。

愛與不愛,不是「愛」就可以回答的(其實也不是「不愛」就可以斷尾的)。

「你愛唔愛我?」愛與不愛,其實不是用說話來回答的。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愛(一)

其實愛這個題目真的很難,但是人總喜歡問這個問題,那就只好再談了。

愛與不愛,不是「愛」就可以回答的(其實也不是「不愛」就可以斷尾的)。

「你愛唔愛我?」雖然只是一個問題,但可以有無數個變化。

愛與同理(Love and empathy)

什麼是愛?What is love?喜歡一個人很容易,那麼愛一個人呢?

在過去這一段關係中,當中有喜歡,也有淡淡的愛。無法深愛或許是因為難以包容、接納和體諒,難以用同理心去愛。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The trend of identity issue in young adult

Erik Erikson's Stage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ells us that adolescents are in the stage of searching for self-identity. For those who are fixated at this stage, they will find role confused which affects their development in the following stages. In my observation, this identity issue has obviously extended.

Identity crisis is the situation that a person does not know what to do with his life. One of my friends told me he could not feel any true happiness after coming back from working holiday in Australia. He could not focus on a book, movie or anything he used to enjoy in. He fancied something unknown. He felt he himself did not belong to here, but he did not know what and where he belonged to. He sought jobs according to his parent's wishes, and also because of his girlfriend. He worked like a gearwheel of a machine, playing his role without feeling. He lived like a robot. He revealed that he was not the only one who had this kind of feeling after working holiday.

I am not sure about the causes of this situation. However, there is an observable fact. In Australia, "I do what I really want", while in Hong Kong, "I do what the others want me to do". My friend had a dream, be an outward bound trainer. However, the salary of a trainer is $11000 per month only. He believed his parents would object to this decision. Moreover, he would like to provide her girlfriend a stable living which cannot be secured by working as a trainer.

Karl Marx described human as "a conscious being, (who) makes his life activity, his essential being, a mere means for his existence".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for a person to be himself, to work directly for his needs and to follow his wills and choices. The process has been intervened by money, materials and the belief of "Good Life".

In Australia, my friend worked in a farm. His income depended on how many fruits he picked. He could enjoy the fruit while pic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efforts and rewards was in propor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m, as a person, and the land was close. What he needed to do was planning how to earn more by traveling to different farms every day. There was meaning for each of his actions.

However, it was totally different when he came back. Working in a c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fforts and return is indirect. People work because of the salary.  Salary can be used for food and bills. Spared salary becomes savings which may be used for buying a flat. A flat provides a chance to build up a family, and then, it is possible to have a child and so on. These are some of the imaginations of a faraway future. Actually, some people may not imagine their future because having a child is another cycle to earn more money, which goes back to the first step.

In addition, the most terrible thing is what your family members and peers may tell you that it is the right track towards "Good Life". When you were young, they started suggesting, helping, and motivating you to enter the university, which they believe is the right way. After your graduation from university, they stop the intensive intervening and tell you "I have done what I had to and here comes your turn. Go to find a good job (according to salary and welfare) and form a family. I am waiting for my grandchild."  Some people just follow the others’ suggestion and their counterparts start asking themselves a question, "What do I really want?"

It is never too late asking this question. People may feel lost and uncomfortable in asking this question but it is an important question. It is a chance to search for the inner wants and needs, to have better self-understanding and to live a new life for a person to be a person.


The word “crisis” consists of two words in Chinese, risk and opportunity. The rising trend of the identity crisis in teenagers and young adults is representing some structural problems in the society. The government should face the problems. Otherwise, it will start as individuals' issues and end up as social crisis.


2016年3月22日 星期二

關係

昨天前女友想我重新回答一個問題問題:是否覺得我們已經沒有可能?

對我而言,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回始的時候我以為是因為答案不能用簡單一句回應,現在我才發現,是因為這裡其實可以有兩種解讀。

「有沒有可能」,按字面解,50%叫有可能,1%叫有可能,0.0001%也是有可能,將來的事沒有人能夠回答,因此,所有事都有某個可能。有可能。

「有沒有可能」,現在能不能復合,能或不能,此時此刻,問的表面上是可能,實際上是一個選擇。沒有可能。

兩個問題的答案互相矛盾,難怪當時不懂招架。只知道,其實我不太想回答,我覺得自己早已經在言語上與行為上作出了回答,早在半年前已經提供了一個清晰的答案,結果卻是再次被問,一個我以為早已完結和處理的問題。

再次被問的時候,當時的情感被一次過激發,感覺是在被逼迫,更深層的是覺得她把自己的問題放到我身上叫我替她回答的憤怒。

「我們為什麼分手」「是否沒有復合的可能」「如何交流可是合適」「我們是什麼關係」...

無數的問題,我可以回答的部份是我的想法、我的感受、我的意願,但不是我們的。或者我所難以理解和無法理解的部份是,對我而言,兩個人在一起,仍然保留一定程度的自我。「我們」中有「我和你」,「我們」是因為「我和你」互動而共同創造,而並不是「我」可以代表「我們」。但是很多人會希望把「我們」看作為「我們」,因此其中一方可以決定兩個人的事情。如果這是關係長久建立下來的一種了解,我可以明白這是一種「交託」,但如果這種「交託」過於極端,而且因為「已經交託」而失去了「互動」(甚至是「你應該知我想點架。」,頂你,鬼知咩),我無法理解,更難以接受。

當時的我只怕毀了這段關係,當時的我不明白自己所掙扎和猶豫的是什麼,當時的我不知道自己心中有種看法,更加不明白自己內心原來藏有有憤怒和不平。

作為朋友,有人覺得我是一位好好先生,但對於親密的關係,我的要求和情緒卻來得實在和明顯。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完結,也是開始

學習階段暫告一段落,先組織一下這段時間的得著,然後繼續走下。

終於完成了實習,在這個實習中又有一些新的得著和轉變。老師問及我的得著,我指自己又再打開了一點。

沒有人能夠打開一個人,只有自己可以打開自己。或多,或少。過去的我經常去尋找答案,希望找到一個不變或固定的答案,是想回答生命中什麼重要的問題嗎?
也許吧。也許更重要的是,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

我不知道這段時間的成長緣自什麼,死亡、解除束縛、自由、要自己負責任、明白要清楚自己的定位、開始能夠分辨什麼是不必要的想法、開始接觸簡單(雖然仍然複雜)... 也許以上皆是。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是開始清楚自己的定位,以前的我會經常設想別人,這與「同理心」不同,因為我的設想只是想法,往往與現實有落差,更大的問題是:當時的我不知道與現實有這麼大的落差。於是,設想別人的想法阻礙了我自己的行動,因為我會考慮別人的想法和意見、觀點和預期回應。最後就是作繭自縛,更加無法接觸和理解現實,空想空想,愈想愈空。

現在會敢於嘗試,只有嘗試、表達和溝通,你才會知道自己的想法與別人的想法有多大落差(落差近乎必然存在,只在乎多少),與現實有多遠的距離。

因此給自己的第一個提醒是:嘗試、表達和溝通

督導老師在最後的檢討中,不斷提醒我要用心,是的,要用心。
她叫我要用心去體會別人,我提自己,每件事要先問心,當人能夠接觸自己內心時,才能體會別人的內心,因為明白他人,並不是空想他人的想法,而是想像自己面對同樣的情況,自己會有什麼感受。

心是指引方向的路標,是做自己的重要一環。

第二個提醒:多接觸自己的內心同時學習同理心

第三,前日看了一套舞台劇:林奕華的心之偵探,當中提到「問題」不代表有個必然「答案」,往往尋獲的,其實是一扇「窗」,讓你再從新角度去探索,去發問的一扇窗。如果你尋找到的是一個讓自己停止思考的一個答案,那你只是尋到一面牆,然後隨時撞牆而死(如果你堅持這個「事實」不放)。

因此,第三個提醒:永遠保留窗戶,保留發現「新」的可能

老師還提醒我要多了解社會和更靈活彈性( flexible),心向世界打開,世界才會出現在你眼前,心只向自己,或者只會愈來愈孤獨。又如愛人,只有愛人,才會學懂愛。

最後一個提醒:由近至遠,由小至大,推己及人


圖片來自:https://www.flickr.com/photos/appleping/3438635702/in/gallery-daocang-72157623675017720/

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

累了,不想睡

很容易疲倦,然而倦了卻不想去睡。
可能是因為想留住,留住時間,留住精神,留住不想失去的,留住想保留的。
然而這種留住就像是想留住要下山的太陽,一直追一直跑,卻是用了不合適的方法,令自己難以活在當下。

總有些方法能讓人在疲累時能夠用傷害身體換來一剎的精神,不住的食是一種,不停的看是一種。

一直迷戀有才華的人,有追一些Blog,就像是偷窺着這些人的生活。從這些人身上,總會又學到些什麼。


食撐了,看飽了,人又再次累了。
也許這真的是一種餓的感覺,空虛的餓。

親愛的,晚安。

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味之素:下廚

雞蛋是呀葛第一道下廚的菜色,
嗯,在半被逼的情況下。
結果雞蛋生熟不均,連殼上碟。

你還記得第一次自己煎雞蛋的情況嗎?
一個小測試

問題一:
煎蛋有什麼工序?

(入內繼續回答)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雨夜


屠夫?應該冇我份
徒枯就有可能......


下雨的夜晚,總會為原來低落的心情添上一絲浪漫的味道。
一個人,孤寂的浪漫。

昏睡醒來,隨意穿上一件有帽外套出門。
雨粉灑落在臉上,帶來點點涼意。

下雨的夜晚,街道特別艷麗,
行人匆匆撐傘而過,也許雨傘阻隔了他們。

站在路中心,尋找色彩的秘密,
秘密沒找到,卻找到一絲平靜。

這是個不想煮食的夜晚,想吃清淡一點。
賣熱豆漿的店沒有營業,於是去了超市,看看有什麼熟食和簡單的材料。
繞了一圈,買了蒲燒鯖魚和一袋小甜薯就回家。

為我而言,食物有安撫的作用,以往在情緒低落的日子,總喜歡吃薯片或麥當勞。
那些味道和口感,就像再次喚起自己的精神,縱使只是一會。
已經好一段時間沒有靠薯片和麥當勞刺激自己了,不想要,也不需要。

成長,或許並不是再沒有軟弱和低落,而是在這些時候,你會懂得怎樣善待自己,怎樣渡過這段時間。


2016年2月17日 星期三

羽絨

香港很久沒有跌到近乎零度,最少在我出生以後,第一次經歷這種天氣。
凍,而且濕,似入骨寒。

天氣冷的時候,身體靜下來,思緒卻活躍。

在最冷的一晚,窩在被窩裡都覺得冷,思緒又再飄往遠方。
想起某人。

如果心中溫暖,有時再冷也不可怕。

很喜歡的兩首歌:

Sofia Jannok - Liekkas

Liekkas

Nástegokčasa vuolde
mon ráhkadan luottaid
Guovssahasa sánit
libardit dáivahis

Jaskatvuođa háddus
mu vuoigŋamat davistit
Juoga savkala munnje
ahte leat boahtime

Doala mu gieđa
Njávkka mu niera
Savkal čáppa sániid
Jeđđe litnásit
Leage nu liekkas
vai mon in galbmo
Juoiggas vel munnje…

English Translation:

Warm

Under a blanket of stars
I’m leaving traces
as signs from the northern lights
flicker in the sky

In the care of silence
my breaths resonate
Something whispers
that you are on your way

Hold my hand
Stroke my cheek
Whisper beautiful words
Soothe me softly
Be warm
so I’m not cold
Give me a yoik…




Russian Red - Loving strangers

Loving strangers, loving strangers
Loving strangers, oh
Loving strangers, loving strangers
Loving strangers, oh

I’ve got a hole in my pocket
Where all the money has gone
I’ve got a whole lot of work
To do with your heart
‘Cause it’s so busy, mine’s not

Loving strangers, loving strangers
Loving strangers, oh
Loving strangers, loving strangers
Loving strangers, oh

It’s just the start of the winter
And I’m all alone
But I’ve got my eye right on you

Give me a coin
And I’ll take you to the moon
Now give me a bill
And I’ll kiss you so foolishly

Like you do when you lie
When you’re not in my thoughts
Like you do when you lie
And I know it’s not my imagination

Loving strangers, loving strangers
Loving strangers, oh
Loving strangers, loving strangers
Loving strangers, oh

Loving strangers, loving strangers
Loving strangers, oh
Loving strangers, loving strangers
Loving strangers, oh

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

蘿蔔(下)

蘿蔔重要嗎?

看看其中一個版本的故事,再作回答:

驢很喜歡吃胡蘿蔔,主人就將一根胡蘿蔔,系在這頭驢的頭上。每天,這頭驢一睜開眼,映入眼簾的就是自己十分嘴饞的胡蘿蔔。

於是,為了吃到這近在咫尺的胡蘿蔔,這頭驢不停的往前走,以期縮小這最後的一點距離,將這胡蘿蔔一口吃下。


可是,日久天長,天長日久,胡蘿蔔依然近在咫尺,卻不曾嘗過哪怕是一小口,連用嘴碰一下也不可能。現在,驢不僅是睜開眼就看到胡蘿蔔,當它閉上眼的時候,它滿腦子還是胡蘿蔔。


時間久了,驢也忘了自己是否真的喜歡吃胡蘿蔔,忘了自己為什麼苦苦追尋這“唾手可得”,卻怎麼也夠不著的胡蘿蔔。



在追尋胡蘿蔔的過程中,驢在主人的牽引下,跋山涉水,行了何止萬里路。因為胡蘿蔔的緣故,驢並沒感到這一路有多艱辛,實在累的時候,看看就在眼前的胡蘿蔔,驢就又會奮蹄前行。一路上,驢子從不關心前路通向何方:上山下山、涉水過河?管他呢!胡蘿蔔就在眼前,向前永遠是自己的方向,最後止於何處又有什麼關係?哪怕是原地轉圈又何妨?

有人說:“小時候,想快點長大,上了小學,想快點考上大學,考上大學,想快點畢業,畢業了想快點結婚,結婚了想快點生孩子,生了孩子想他快點上學,他上學了想他快點考大學,她上了大學,盼著快點退休,退休了,卻發現生命已走到盡頭,原來,一輩子,我都在盼望中度過,忘記了真正生活。”


生命是體驗,就在當下。

……(後文散略)

嗯,這些故事總喜歡畫公仔畫出腸。

看的過程,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了蘿蔔,驢子會走多遠,能走多遠?
又有沒有想過,為你而言,驢子是什麼?主人是什麼?蘿蔔又是什麼?

答回最開始的問題:重要!
因為有了蘿蔔的動力,路才能走遠。

為我而言,其實我也在尋找屬於自己的蘿蔔。
想有長遠的,也想有短期的,想有容易吃到的,也想有克服艱辛然後才獲得的。

很多不同的哲學、宗教都肯定人生總要經歷苦難,所以重點不是在於幸運與否,而是你如何經歷,用什麼態度去經歷。我不知道自己會經歷什麼,也不敢講自己一定能夠抱有良好的態度,但至少我仍想相信,只有相信,才會看見。


(聽聞這是一本很值得看的圖書,圖片來源: http://www.cwbook.com.tw/product/ProductAction.shtml?prodId=0000014032)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蘿蔔(上)


過年吃了很多蘿蔔榚,有沒有想過什麼是你生命中的蘿蔔?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講如何在假期完畢時幫小朋友把心收回來,小朋友往往在假期完結前都會有依依不捨,意猶未盡的感覺,很多時到上學後,其實心還未收回來,文章這樣說:「最好的收心方法,就是認真地準備下一次假期!」(難怪我的心好像未收回來過!)

透過回憶、建立期望、定立目標、實踐方法,讓小朋友能夠更具體地預視未來的生活,下一次假期是一個獎勵,一個動力,人從來都不因責任而活,只會因為快樂、成功感、滿足感、關係帶來的親密而活,有什麼比「下個假期一齊玩一齊食」更吸引小朋友?如果能善用這種動力,小朋友絕對能夠超乎你意料地「收心」。

其實動力從來都不限於年紀,記得曾幾何時,為了追求/給予驚喜所發付出的努力和拼勁嗎?熱戀中的情人總會有無窮的動力,他們的蘿蔔是對未來的憧憬:未來的家怎樣佈置、生幾多個BB、老了會怎樣、遇到困難時大家如何照顧對方和共同面對…然後,他們製造出一份又一份的驚喜、一個又一個「正常都應該唔會做」的創舉。

然而,總有些人的生命中比較難看到蘿蔔,又或者,這些蘿蔔從來都是空中樓閣。

「聽日開學喇,乖乖地專心返學,下個假期呀,下個假期爸爸一定陪你。」
「講咩結婚生仔?你知唔知而家買樓幾貴,你知唔知生仔之後請坐月幾錢,尿片、奶粉呢?你知唔知要BB要打幾多支針?要用幾多時間陪佢湊佢?」
「呀媽有病,而家佢連照顧自己都有問題,我唔知佢可以捱到幾耐,我亦都唔敢想像佢再差落去會係點,唔好話俾承諾你,我就連自己五年後究竟係點都唔知…」

有時,蘿蔔並不是必然,又或者,有很多很多事,都會阻礙了我們看見自己的蘿蔔,可能是過去的經歷、可能是生活的重擔、也可能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在這個時候,你跟他談蘿蔔,他只會感覺你不明白。撐不過今天,又如何談明天?

那麼,蘿蔔還重要嗎?

《明日再續》

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未知數



煮爛了的人生,可不可以變番好味?
人生就像一頓飯,怎樣吃、如何吃隨你喜歡,而這頓飯的廚師就是你自己。

故事發生在一間全港首創的「自煮」餐廳:「乜都有得食,但要你自己煮!」餐廳只提供素材,不過有專業廚師指導,開設在懷舊小區,但環境媲美高級度假酒店。謎一樣的餐廳,有謎一樣的老闆,討厭吃卻偏偏為了證明自己有品味的有錢人,還有廚藝精湛但完全唔肯落廚的廚師指導,還有堅持過著文青生活的服務員然…後惹來一個每天準時來報到「自煮」的天然呆食客、 擁有毒舌本領的美食blogger。

五個性格個個不同,唯一共通點是他們的人生煮到中段時,才發現自己「煮爛了」:愛了一個不應該愛的人、做了一份悶工過了大半生、開始討厭跟身邊的人相處、甚至發覺跟這個世界完全不協調…基本上,我的的人生已經完全虛渡了!

《小人國5》編導黃智龍、演員梁祖堯、邵美君、湯駿業、白只、韋羅莎,將在《味之素》這齣關於食物的喜劇,跟你一起找出人生的「未知數」:煮爛了的人生,可不可以變番好味?
Source: http://timable.com/zh-hk/event/974474 | Copyright © Timable


「一餐飯,改變一個人既人生!」

任何轉變都沒有神奇之處,不是一餐飯改變了一個人,而是人用心煮一餐飯改變了自己。

呀葛是一個從來沒有認真對待任何事的女孩,她自稱自己沒有存在感,也從來都沒有成功過。上班七個月,上司都不知道她的存在,而一知道她存在的時候,就是炒魷的時候,在這再度失意的時候,她遇上UNKNOWN。

她是UNKNOWN的第一個顧客,當知道UNKNOWN要自己煮時,她煎了一隻雞蛋,連殼。

「你呢D咁求其,咁不知所謂既人就只係配食呢D咁不知所謂既雞蛋!」任何事件都沒有神奇之處,呀葛的轉變就是由認真學習煎一隻雞蛋開始。

呀蟹是UNKNOWN的老闆,他的人生,從來都沒有他得不到的,因為他有一個富有的Mother。創辦UNKNOWN目的只有一個:「『一餐飯,改變一個人既人生!』,型!」

幾番波折,UNKNOWN曾經預約不斷,最後卻又剩下他和呀葛,要叫Mother投資。Mother投資有幾個要求,把裝修、設計全部換掉,還有,辭退呀葛。為了留住呀葛,蟹在Mother的要求下第一次下廚,煮了人生第一道苦瓜炒蛋。

第一次下廚煮苦瓜,差點還忘了去囊,在呀葛的協助下才成功完成。「苦瓜仲苦過涼瓜煮既(要煮得比涼瓜師傅好吃才能留住呀葛),你唔記得煮之前灼一灼水。個五百萬一陣過俾你啦,借俾你架咋,要還架。」第一次下廚,呀蟹第一次憑著自己的努力去做了一件事,而Mother也用行動,代替了說話回應。

涼瓜是UNKNOWN的廚師,在UNKNOWN他從不下廚。他曾經是知名廚房,後來在在一個比賽中,因為下錯配料,差一點將評判毒暈,自此之後,他就再不下廚。他不單逃避下廚,他逃避前妻,逃避呀葛的表白,也逃避面對自己的情感。在呀葛和各人的關心下,他終於面對自己所逃避的,為了能夠再次下廚,他打算前往法國,把自己「reset」。就在這個時候,他曾經的徒弟再次找上門,向他提出挑戰,而挑戰的菜色就是他當年差點毒暈評判的香橙焗鴨。

涼瓜在蟹和葛的擔心下接受了挑戰,煮食過程一切順利,但結果涼瓜師傅煮出的香橙焗鴨遠不如徒弟所煮的。連徒弟都不願意相信涼瓜會煮出這樣的結果,他們不斷重試,包括嘗試加入當年加錯的配料。在這個過程中,涼瓜想起了當年在法國學廚的經歷,當年自己自己一個華人,沒有錢,沒有人願意教導,於是自己只能不斷嘗試,聽著火車的路軌聲,加入食剩的食材,嘗試別人覺得不可能的調味

劇終時,涼瓜都煮不出當年的美味,但是涼瓜相信,在這個過程中,他終會找到,找到更好的味道。

任何轉變都沒有神奇之處,不是一餐飯改變了一個人,而是人用心改變了自己。

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

快樂是...

舉辦一個關於快樂的小組,其實不容易。難就難在,快樂,從來都難以言明。

第一節我問他們,快樂是什麼?現在回想起,其實這個問題我也不知道怎樣回答。「開心咪開心囉」

我們會因為吃到美食而快樂、因為去旅行而快樂、因為買了新玩具而快樂;
我們會因為與朋友相聚而快樂、因為參與活動而快樂、因為看到舊照片而快樂;
我們會因為有寧靜的空間而快樂,因為文字、音樂、藝術作品而快樂,因為你快樂而我快樂。

快樂是什麼?

快樂不是因為美食,是因為我們享受美食;
快樂不是因為照片,而是因為當中有值得回味的人和事;
快樂不是因為什麼,快樂是我們還能做自己喜愛的,是有人與我們一起分享。

快樂是?

---------------------------------------------------------------------------------------------------------------------



《如一》

即到各大音樂平台收聽:
KKBOX: http://kkbox.fm/nA0eoX
MOOV: http://bit.ly/1Y6Yur3
MusicOne: http://bit.ly/1Rdt6rL
JOOX: http://bit.ly/1lTg6uo
Spotify: http://spoti.fi/1RMG1jV

曲:王菀之
詞:周耀輝
編:何山
監:王菀之/何山
唱:王菀之

鯨魚睡著 有香一抹
香得跟你繼續活 為同時茫茫白髮
微塵蕩著 有窗一片
窗邊聽我繼續問 美麗嗎

星星的光輝如常地燦爛
真的不知天會暗或藍
剛剛的一天如常地快樂
真的不必講 快樂嗎

菩提樹下 有幾多歲 
始終希冀幼稚地 在浮城毫無懼怕
迴旋路上 有幾多愛
始終相信歲月問 歲月答

星星的光輝如常地燦爛
真的不知天會暗或藍
剛剛的一天如常地快樂
真的不必講 快樂嗎

星星的光輝如常地燦爛
真的不知天會暗或藍
剛剛的一天如常地快樂
真的不必講 快樂嗎

清清的玻璃如常地脆弱
心的高低起跌最平凡
只想多一天如常地快樂
不需多解釋 快樂嗎

---------------------------------------------------------------------------------------------------------------------

呀................咁個小組點做啊..................................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時間



不知道是否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感覺?時間好像愈過愈快。
2015年,轉眼就過去。發生了很多事,很多很多事。
甚至就像2014年我都還未回顧,就已經來到2015。

拍拖分手復合又分手、侄女懷孕計劃結婚又說不結最後又結、探望外婆、爸爸過身、外婆過身、第一次實習開始及完結、開始第二次實習、大哥搬來又搬走、頹廢振作頹廢頹廢頹廢又振作、一連串聚會、一堆書本、一堆未做的功課、一些未完的夢。

模糊又清醒,迷失又尋獲,這就是人生嗎?

去年接了一份補習,昨天去補習時跟那家長聊了幾句。

「好像人愈大,時間過得愈快。」

「人愈大,身份角色、責任都會愈來愈多,工作、家庭、朋友,例如今次除夕,我約了家人去朋友處,但是工作上的事要先處理,於是在開會中途,可能抽幾分鐘打電話通知家人要遲一點,然後開會後又要整理一下資料,留待下星期回來工作。

「這跟一支公時不同,結婚後你多了一個身份是丈夫,有了小朋友後你是父親,在公司你是上司,又或者是下屬,各方面你都要兼顧。」

在聽他分享時,我想起自己的生活,我以前是怎樣分配我的時間的呢?
有很多人我很在乎,但是我有沒有因為在乎而分配更多的時間給他們?有沒有為自己作出選擇?有沒有排出先後次序?有沒有花了不必要的時間,卻忽略了重要的人?


時間一直在流動,從不停留,接下來,為生命中重要的人留下多一點時間,為生命中重要的事走多一步。

----------------------------------------

網上流傳的小故事

上課的時候,教授拿出一個玻璃瓶,把一袋鵝卵石放入瓶子裡,然後問同學:「這個玻璃瓶是否裝滿了?」同學異口同聲說:「裝滿了﹗ 」教授問:「真的嗎?」接著,把一袋碎石倒入玻璃瓶裡,再問同學:「玻璃瓶是否裝滿了?」同學開始猶疑、吞吞吐吐的回答:「可能未裝滿。」於是,教授再拿出一袋沙,慢慢把沙倒進瓶裡,然後問同學:「你們說這個瓶子滿了嗎?」這一次學生學精了,異口同聲回答:「未滿﹗」最後,教授拿出一樽清水,把清水倒進這個已經被鵝卵石、碎石和沙填滿的玻璃瓶裡;然後,問同學:「你們從這件事學到甚麼?」有一位同學自告奮勇的說:「無論我們怎麼忙碌,工作排得密麻麻,總可以擠點時間出來,作更多的事。」教授聽罷,點點頭,笑著說:「答得好﹗可是這不是我要的答案;我想告訴你們,你若不把較大的石頭放入玻璃瓶裡,以後你便沒有機會把大的放進去了。」